币圈一天,人间一年,CZ(赵长鹏)又来上演“欲拒还迎”的大戏了!这次的主角是TST——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测试币,结果摇身一变,被币安(Binance)上架,市值狂飙,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了“币圈小甜甜”。而更让人迷惑的是,这个币诞生在BNB链上——也就是说,CZ明明白白地在自己的链上搞了个币,先说不知情,后又装作“无奈”上架,最终TST暴涨,他却还在辟谣。
这波操作,到底是“无心插柳”,还是“割韭菜的新高度”?
先装不知情,后说是“社区决定”,币安又玩这套?
事情的起点很简单:TST最初是BNB链上的一个测试币,按理说就是个给开发者练手的工具,理论上和“投资”没啥关系。但币圈的魔法总是快人一步,某些“有心人”很快就给TST赋予了新故事——“CZ在悄悄搞事!”于是,TST价格扶摇直上,币圈开始狂热讨论。
面对市场躁动,CZ一开始来了个“冷处理”,在X(前Twitter)上模棱两可地表示:“我不持有TST,币安也不会上架。” 言下之意,就是“大家别瞎炒,这只是个测试币”。
然后,神奇的一幕发生了:币安真的把TST上架了。
币安官方的说法是:“社区投票决定的!” 这个理由听起来耳熟吗?没错,每当币安上某个争议币种时,CZ都会摆出一副“我无辜,全是社区决定的”姿态,仿佛自己只是个无奈的“执行者”。问题是,这个“社区”是谁?背后又是谁在推动?币安的审核到底是基于什么标准?
CZ嘴上说不,身体却很诚实——这不就是经典的“打假式带货”吗?
CZ的“割韭”前科,TST会是下一场戏?
CZ这种“欲拒还迎”的戏码,在他过去的经历里可不是第一次上演。回顾一下:
2018年IEO(交易所首发)狂潮:币安率先推出Launchpad,打着“优质项目筛选”的旗号,结果大多数项目最终都归零。
LUNA事件:当年币安上架LUNA,并宣传其生态,最终LUNA崩盘,散户惨遭血洗,CZ在社交媒体上“同情”,但币安平台该赚的交易费一分没少。
FTX崩盘前的致命一击:CZ公开宣布抛售FTT(FTX平台币),引发市场恐慌,最终直接导致FTX倒闭,币安则在这场博弈中全身而退。
从这些历史来看,CZ总是能以“无辜吃瓜群众”的姿态,出现在市场的关键时刻。表面上,他从不直接割韭菜,但市场情绪的变化,似乎总是朝着对币安有利的方向发展。
而这次的TST,简直就是币安风格的“教科书案例”:
1. 先装不知情,保持神秘感,引发市场猜测。
2. 币价炒热后,放出“不可能上架”的表态,制造FOMO(错失恐惧)。
3. 最后,在社区投票的“民意”下,顺势而为,堂而皇之地上架。
这波操作,就像是一个明明知道自己带货能力强的网红,先在直播间说“这个产品我不推荐”,然后在弹幕狂刷后,叹口气说:“好吧,既然大家都喜欢,那我就给大家上架吧。”
TST的未来:冲上月球,还是落入深渊?
从TST目前的走势来看,它正处于币圈经典的“热炒期”。但如果历史可以借鉴,那些靠情绪拉升的币,最终结局往往是**“过山车行情”**:一开始疯涨,吸引散户追高,等到庄家出货,币价崩盘,最后留下的只是追高的投资者和一地鸡毛。
币安的站台无疑给了TST短期的认可,但这并不代表它会成为长期价值币。如果TST最终还是走向归零,那CZ大概率还是会祭出老套路:“币安只是提供交易平台,我们不干涉市场。”
总之,这场戏还没演完,但币圈的玩家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:当CZ一本正经地“辟谣”时,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时刻。